本文章為專業提供 端硯 資訊新聞 證書查詢 論壇交流 的 中國端硯傳承網(http://www.51jov.com)提供:
書法是字刻的基礎和前提;字刻是發展水平表現的審美情趣和不同載體的藝術升華。書法揮毫在宣紙上,而硯銘則刻字于硯臺中。
書法中的筆法和墨法在硯的字刻中極其一致。有中鋒、側鋒、藏露鋒、絞轉、按提頓挫等,兩者間都有方有圓、曲與直、肥和瘦,用筆結體上有欹與正、連與斷、疏與密、違與和等。
筆者從事制硯20多年,對硯多字刻或多或少有些感悟。硯銘字刻與書法藝術實際上相融貫通,題畫詩一類的銘文展示在硯臺上,應注重書體與畫面的配合,以期達到更好的觀賞性。一般來說,在硯臺上雕刻楷書應盡量顯示莊重,見其方棱,刀力遒勁。雕刻行書則需要體現流變之美。典型的在書對王羲之所寫的《蘭亭序》,其字雋永明潔,為硯銘字刻喜聞樂見的題材。筆者甚為喜愛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一文,常以夜游為題材制硯,字刻選擇草書,行云流水,婉轉勾連,圓滑流暢,感覺更能夠暢快淋漓地表現那種“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杰”的奔放意境。
硯銘字刻常見灑脫雄渾,氣勢磅礴,也常見平和,閑適恬淡之類。若以陶淵明詩意中“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”在硯臺上刻字,選擇靜逸虛空,簡潔,樸素的字樣,更能表現耐人尋味的意境,容易引起觀賞者共鳴。
除了敘事、狀物、言志硯外,以純書法入硯的“刻字硯”亦頗受藏硯者青睞。比如在端硯特有的石皮上,取七星巖的摩崖石刻,千年詩廊大幅小幅書法入硯,風貌可親。許多琢硯人喜歡選用葉帥游七星巖的題詩入硯。葉帥的行書雋永,“借”、“陽”、“朔”、“絲”、“柳”等字,老師藏鋒起筆,中鋒運行,回鋒收筆,自然利索;而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間”則偏多側鋒運尾,更顯生機盎然。雙源洞山壁上,屹立著一個巨大的“佛”字,那是趙樸初先生的書法,元年它的像一頂和尚的帖子,活靈活現,妙趣橫生。將這些文學大家們的書法杰作移入硯銘字刻,應注重彰顯作者原本的書法風格。在書法上頗負盛名的梁清平先生,其題字“攬勝”、“山色湖光”也常被制硯人用于端硯創作中,那種蒼勁有力的筆鋒,布局完美的章法,讓人過目難忘。
談過硯銘碑文的內容形式,再談談“落到實處”的用刀問題。操刀與拿筆有很多共同點,運用力感表現書法,不同之處就是字刻分陰刻和陽刻。沖刀、頓刀、使轉、回翻,刻字過程靈活掌握,有擒有縱。筆毫鋪張謂之“縱”,斂攏謂之“擒”。字刻過程中亦應注意兩者相輔相成,切忌只知擒而不能放,一味求放而不知斂。端石的石質有些特別細膩滋潤,需注意力度運用,靈活掌握。
內壓與外拓。內壓多用圓筆,外拓多用方筆;內壓多鋪毫,外拓多提筆;內壓用筆生\多圓轉,外拓用筆輕\多方折。我國近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言:“大凡筆致最能體現,是內所成,反之必然是外拓。”故此,拿刀刻字,最好能做到方圓兼用,既存骨氣,又加遒麗為上乘。
順刀與逆刀。逆刀與書法中的“疾”、“澀”相似。而“倒刻法”則多用于楷、隸、篆之中,行草則多用順刀而下,勢如破竹。
實際上,任何一種藝術發展都不是孤立的,在各種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中,繼承、發展、創新,所有的藝術都在追求一種樸實的道理,那就是美的表現。
(您可以通過掃二維碼 關注我們,或直接用手機微信搜索公眾號“中國端硯傳承網”添加關注)。
本文章為專業提供 端硯 資訊新聞 證書查詢 論壇交流 的 中國端硯傳承網(http://www.51jov.com)提供,轉載請注明出處!